壹配资网门户讲述日本在消化道肿瘤治疗方面的强大实力
在癌症治疗领域,日本一直走在世界前列,尤其在消化道肿瘤治疗方面,其先进的医疗技术和高治愈率让许多患者看到了希望。近年来,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进步,日本在治疗晚期消化道肿瘤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就,治愈率甚至高达80%。本文将通过我的亲身经历,讲述日本在消化道肿瘤治疗方面的强大实力。
图源:摄图网
2024年3月,当那份肠镜检查报告缓缓展开时,我看到是“乙状结肠低分化腺癌,肝转移(IV期)”。这诊断结果,让我的内心瞬间被巨大的震惊与恐惧所笼罩。让我无法置信却又不得不面对这现实。42岁的我,无任何不良嗜好,每年连体检都按时做,怎么会突然得了晚期肠癌?本地医生摇头:“肝上有3个转移灶,手术风险太大,建议先化疗试试。”
然而,在接受第二个疗程化疗后,白细胞计数骤降至1.8,伴随着剧烈的脱发和呕吐反应。更令人绝望的是,通过CT扫描发现肝脏转移病灶的数量从3个增加至5个。医生指出,这可能表明我对化疗药物的反应不佳,此言一出,我脑袋嗡嗡一直响。
展开剩余81%转机出现在病友群。一位刚从日本治疗回来的肠癌患者说,日本消化道肿瘤治疗有套“组合拳”,晚期患者也能搏一搏。抱着最后一丝希望,我联系了医疗中介可愈有道,带着病理切片飞往东京。
图源:摄图网
一、“晚期≠没救”:
日本用“精准分期”打破认知
抵达东京癌研有明医院的第一天,我就感受到了不一样。接诊的胃肠外科主任,他并没有急着制定治疗方案,而是先让我了做超声胃镜+肝脏多模态MRI。
由于在我国已进行CT及PET-CT检查后,是否仍需进行进一步检查?我提出疑问。
对于晚期肿瘤的治疗,首要步骤是精确识别肿瘤的每一部分。日本医生阐述道,超声内镜检查能够准确评估肠道肿瘤对肠壁的侵袭深度(误差≤0.1mm),而肝脏MRI结合钆塞酸二钠造影剂,能够侦测到直径小于1cm的微小转移灶,这可能是国内CT检查所遗漏的。
检查过程持续了四个小时。结果令人震惊:肠道肿瘤实际上仅侵犯至黏膜下层(T2期),肝脏转移灶数量为3个。先前的误诊可能是由于国内CT设备的分辨率不足。
经过多学科会诊(MDT),最终专家组提出了治疗方案行腹腔镜下肠癌根治术及肝转移灶切除术,此外,对晚期肠癌的精准治疗,靶向药物、免疫治疗药物以及日本批准的双靶向疗法Braftovi联合Erbitux,以及双免疫疗法Opdivo联合Yervoy,均提供了强有力的治疗手段。
“晚期肠癌手术治疗?”我感到难以置信。
在日本,大约30%的晚期消化道肿瘤患者经过精确评估后可接受手术治疗。医生解释到关键在于明确哪些转移灶能够完全切除,哪些需要先行化疗以缩小病灶。对我来说,手术是最适合的治疗。
图源:摄图网
二、“毫米级”手术:
保功能与根治的平衡
很多低位肠癌术后患者会面临粪袋困扰。日本保肛综合治疗方案在保障治疗效果的同时,更注重患者生活质量。其完善的保肛治疗方案,术后无需人工肛门,还将术中伤及神经,以及术后并发症降至最低。值得关注的是,日本医院肠瘘发生率约1%,令人叹服。
手术当天,我被推进达芬奇机器人手术室。机械臂的7个关节灵活得像人的手腕,医生盯着3D屏幕,操作着控制台,告诉我肿瘤在乙状结肠,离肛门10cm,我们争取保肛。
3个小时后,手术结束。医生成功切除了肠段,且切缘阴性,淋巴结清扫了28枚,肝转移灶也全部切干净了。更惊喜的是,我保留了肛门功能,术后第3天就能自主排便,而传统开腹手术可能需要永久造瘘。
三、“活下来”不够,
“有尊严地活”才是目标
术后第1天,营养师带着渐进式饮食表来到病房,告诉我今天喝米汤,明天喝藕粉,后天吃粥,目标是术后2周恢复到术前80%的进食量。第3天,康复师教我做腹式呼吸,预防肠粘连;第5天,心理医生带着焦虑量表来评估,我最近睡眠怎么样?需要我陪你聊聊吗?
最让我触动的是随访机制。出院时,我拿到一本终身健康手册详细标注了:术后1个月查CEA、3个月做肠镜、6个月做全腹CT,即使5年后,也要每年复查一次。日本医生说,癌症像弹簧,我们要盯它一辈子。
如今,我已完成4个疗程的免疫治疗,最近一次复查显示:肿瘤标志物CEA从术前的28.7降到2.1,肝脏和肠道都没发现肿瘤复发的迹象。据日本国立癌症研究中心统计,IV期肠癌患者,10年生存率能到35%,而国内只有15%。医生说更关键的是,你的生活质量和正常人无异。
图源:摄图网
从东京的樱花季到北京的金秋,这场跨洋就医让我明白:日本消化道肿瘤治疗的强大,不是单一技术的突破,而是“精密筛查-精准分期-个体化治疗-全程管理”的体系化胜利,他们的目标是让每个患者都能活下来,且活得好。
如果说这场经历给我最大的启示,那就是:面对晚期癌症,不要轻易说“没救”——科学在进步,医疗在迭代,主动寻找更精准的治疗方案,或许就能打开生命的另一扇门。
发布于:北京市兴泊证券-股天下配资平台官网-配资专业股票配资网站-免费配资炒股网址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