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资网导航为了避免祭祀时的混乱
头条文章养成计划
汉朝的开国皇帝刘邦,庙号为太祖,谥号则为高皇帝,合起来是“汉太祖高皇帝刘邦”。然而,司马迁在《史记》中误将刘邦的庙号写作“高祖”,因此,历史上通常将刘邦称为“汉高祖”。严格来说,刘邦的庙号应为“汉太祖”。
唐朝的开国皇帝李渊的庙号为高祖,谥号是太武皇帝,因此他被称为“唐高祖太武皇帝李渊”。与刘邦类似,李渊的庙号与谥号结合,形成了历史上的尊号。
宋朝的开国皇帝赵匡胤的庙号为太祖,谥号是英武圣文神德皇帝,合并起来即为“宋太祖英武圣文神德皇帝赵匡胤”,这一长谥号体现了他崇高的地位和多重功绩。
展开剩余79%明朝的开国皇帝朱元璋的庙号为太祖,谥号极为冗长,包含了开天行道、肇纪立极、大圣至神仁文义武俊德成功高皇帝等长串尊号。合起来是“明太祖开天行道肇纪立极大圣至神仁文义武俊德成功高皇帝朱元璋”,这一庙号谥号组合展示了他雄心勃勃的开国功绩和极高的声望。
这些“高祖”和“太祖”的庙号来源于古代中国的祭祀制度。庙号是为方便祭祀而设定的一个尊号,每个皇帝都会被赋予一个庙号,用以后代祭祀祖先时使用。由于中国历代朝代国祚长久,皇帝代数众多,庙号的设立便有了显著意义。以西汉为例,西汉持续了210年,假设每代人周期为20年,西汉朝代便有十几代皇帝,实际上传承了11位皇帝:从汉太祖刘邦到汉平帝刘衎。庙号的设立便使祭祀显得更加有序。
为了避免祭祀时的混乱,西汉只有四位皇帝获得了庙号,分别是:汉太祖刘邦、汉太宗刘恒、汉世宗刘彻和汉中宗刘询。尽管西汉有多位皇帝,但庙号通常会集中于那些功绩显赫的帝王。而东汉皇帝虽然也有十四位,但仅有三位被追封庙号,分别是汉世祖光武帝刘秀、汉显宗刘庄和汉肃宗刘炟。
魏晋南北朝时期,由于战乱不断,庙号制度变得相对混乱。即使是一些篡位的皇帝,也会自行创设庙号。例如,曹丕称曹操为“魏太祖武皇帝”,并且还将其父亲曹腾——一位宦官——追封为“魏高祖”,这在中国历史上是极为罕见的例外。
进入唐朝后,除了亡国的君主外,几乎每一位唐朝的皇帝都拥有庙号。唐朝皇帝庙号的数量越来越多,而随着朝代的推移,谥号的字数也在逐渐增加,从汉朝的简短三字谥号到唐朝的三到九字,再到明朝时长达二十多个字,到了清朝,谥号更是长达25字,这种庙号和谥号的逐渐扩展,反映了皇帝在祭祀中的崇高地位。
在庙号制度中,除了“高祖”和“太祖”外,还包括了“世祖”、“圣祖”、“成祖”、“始祖”等多种庙号,这些庙号的选择都有严格的制度规定,并且通常由后代的皇帝和大臣共同商议决定。庙号制度自商朝就已开始,商朝开国君主商汤的庙号便是“太祖”。在周朝建立后,虽然没有继续使用商朝的庙号制度,但仍然设有谥号。例如,周武王的谥号是“周武王”,而周幽王的谥号则为“周幽王”。
秦始皇统一六国后,打破了庙号和谥号的传统制度。他认为庙号和谥号是过于私人的事情,因此废除了这两种制度,代之以“始皇帝”的称号。此后,秦朝皇帝按顺序被称为“二世”、“三世”等,直到“万世”,无需再设立庙号以便祭祀。
汉朝恢复了庙号和谥号的制度,并逐渐严格了这套规则。后来的朝代通常继承了这一做法,但随着时间推移,庙号和谥号的设置变得越来越复杂和冗长。高祖和太祖通常用于开国皇帝的庙号,如汉太祖刘邦、唐高祖李渊、宋太祖赵匡胤、明太祖朱元璋、清太祖努尔哈赤等。所有这些开国皇帝的庙号都有“太祖”或“高祖”,这体现了他们开国立业的伟大成就。
“世祖”、“圣祖”、“成祖”通常用于那些二次打天下的皇帝,如汉世祖光武帝刘秀、明成祖朱棣、清圣祖康熙帝等。刘秀和朱棣都认为自己的政权是对前朝的延续,因此称为“世祖”。康熙帝的平定三藩之乱、收复台湾等大功勋,使得他被尊为“圣祖”。
那么,为什么刘邦和李渊被称为“高祖”,而赵匡胤和朱元璋被称为“太祖”呢?根据《礼记 王制》的规定,天子(皇帝)有七庙:一个“始祖”庙加上三个“昭庙”和三个“穆庙”。这个“始祖”即为太祖或高祖,二者的共同点是它们指的是遥远的祖先,但“太祖”比“高祖”更为古老。例如,曹操被称为魏太祖,曹丕被称为魏高祖,实际上,曹操是曹丕的父亲,显示了高祖有时比太祖更为古老的情况。
大多数情况下,太祖会在高祖之前使用,但在一些特殊情况下,后代皇帝可能会逆序使用庙号。例如,晋朝的太祖是司马昭,而高祖是司马懿,这种安排有时会根据具体历史情况做出调整。
因此,庙号的选择与使用并没有固定规则,它是根据历史传承和实际情况来决定的,而“高祖”和“太祖”这两个庙号,可以根据实际需要灵活使用。在大多数情况下,二者可通用,并无实质性区别。
发布于:天津市兴泊证券-股天下配资平台官网-配资专业股票配资网站-免费配资炒股网址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